• 1
  • 2
  • 3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新闻资讯

客户服务

  • 200-360

    155-35

    155-35

    155-3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业界新闻

业界新闻

 

地理标志助力扶贫的内涵、实践及政策建议

2018年11月15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精准脱贫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精准扶贫脱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基本形成了完备的扶贫脱贫政策体系。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发〔 2016〕 64号),该规划是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目前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涵盖了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生态保护扶贫等9大类31种具体的扶贫措施。在这些众多的扶贫措施中,地理标志扶贫因为融合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等多种扶贫方略,逐步成为扶贫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实际上,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曾出台《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5〕 71号),该《意见》提到,应当“做好地理标志立法工作”,实现“地理标志等基础信息免费或低成本开放”,“深化商标富农工作”。 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也指出,要“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精准扶贫”。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与地理标志助力扶贫和商标富农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地理标志数量的增加。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中国商标品牌战略年度发展报告( 2017)》显示,我国地理标志注册数量已经从2012年底的1754件增加到2017年底的3906件,增幅超过一倍。以2017年各省(区、市)地理标志数量的分布情况(见下图1),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省份大多为一些农业大省。此外,《中国商标品牌战略年度发展报告( 2017)》还指出,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成为商标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地方上在推广应用地理标志助力扶贫方面还形成了“宁德经验”“淮安经验”等成熟做法。 

  结合我国当前脱贫攻坚的背景,以地理标志助力扶贫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地理标志助力扶贫的理论内涵,进而梳理分析各地方在运用地理标志助力扶贫方面的实践和案例,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一、地理标志形成及其扶贫理论内涵
  (一)地理标志的形成与特点

  虽然地理标志作为法律概念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则有上百年历史。 1883年所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中首次将地理标志(该《公约》中称为“货源标记”和“原产地名称”)作为知识产权予以保护,我国在1985年加入了该《公约》,开始逐步建立起对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于2013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了界定,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201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四条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做出了详细规定,“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依据其章程接纳为会员;不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也可以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无权禁止。” 从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来看,地理标志的行程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学者从微观的层面分析了地理标志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指出地理标志对生产技术、肥料和农药选择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2]也有学者认为,地理标志通过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提升,有助于实现品牌化发展。 [3]此外,还有学者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从实证研究角度证实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4]正是因为地理标志在改善农产品生产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使得其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学者结合山西省110个县的数据,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评估了地理标志在减贫增收方面的效应。 [5] 总的来说,地理标志之所以能助力精准扶贫和脱贫,与其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6]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地理标志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商标属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关键特征,也有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使得某一特定农产品可以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二是具有信用属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成往往与产品本身的质量、消费者欢迎程度等有关,因而有助于建立农产品的信誉体系,从而降低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信息不对称。
  三是能体现出差异性。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即只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如著名茶叶品牌“信阳毛尖”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信阳市。
  四是有一定的价格控制权。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地理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属性,因而在价格上有一定的控制权。
  五是存在价格溢出。因为价格控制权的存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对于其他同类非地理标志产品而言,存在价格溢出,因而可以为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农户带来额外的收益。
  (二)地理标志助力扶贫的理论内涵
  地理标志农产品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几个特点,使其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而起到脱贫和富农的效果。下面探讨一下地理标志在精准扶贫方面的脱贫路径(见图2)。具体而言,地理标志在助力扶贫方面的脱贫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助推产业积聚,实现规模经济。地理标志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的作用是明显,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地理标志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流程可以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指导,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农户只需付出与产量相关的可变费用,而诸如固定生产成本(如农业生产机械)、宣传等费用则并不会明显增加,因而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第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地理标志的信用属性和差异化特点意味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可以形成品牌效应,因而相比同类农产品而言可以提高竞争力,农户不用过多担忧产品的销路问题。
  第三,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一般处在产业链上游,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成还会带动当地一些中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会间接促使一些外出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回流,加入到振兴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第四,促进农民增收,利于持续脱贫。地理标志因为存在价格控制和价格溢出特点,因而可以直接增加生产特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的收入。而且地理标志的形成有助于在当地逐步形成一种成熟的农产品生产模式,这在客观上带动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形成了持续的生产力,进而建立起长效的脱贫机制。
  总之,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的脱贫路径并非简单的增加农户的收入,而是通过以上几种路径营造一种可持续的农产品生产力,进而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来达到持续脱贫的目的。
  二、地理标志助力扶贫的实践与案例
  (一)各地方地理标志助力扶贫实践

  正如前面所述,随着对地理标志的重视,目前将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引导逐步纳入到扶贫开发的政策实践当中。 2017年5月,原国家工商总局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进中国品牌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利用地理标志商标推动精准扶贫等为重要抓手。此外,各地方政府已经在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方面进行很多大胆的尝试,以过去近年来,全国部分省份和城市在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出台的政策和文件(见下表1)。可以看出,个别省份将地理标志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例如, 2018年8月,新疆自治区工商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改委等18家单位联合印发了《自治区加快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 2018-2020年)》,该《方案》提出,截至2020年,各地州市地理标志商标平均注册量达10件以上,每个深度贫困县新增地理标志商标1件以上。 

  伴随着各地方政府在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政策的出台,不同类别的地理标志商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根据《中国商标品牌战略年度发展报告( 2017)》中,截至2017年已经核准注册的3906个地理标志的分类情况(见下图3)可以看出,在这些已注册的地理标志中,水果、蔬菜和家禽牲畜占比总和超过50%,这些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当地的农户脱贫致富和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地理标志助力扶贫的典型案例

  各地方政府在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政策实践催生了一系列应用推广地理标志脱贫致富的经典案例。 2017年6月,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与中国工商报社联合开展的“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紫阳富硒茶”“万荣苹果”“静宁苹果”“英山云雾茶”“宽城板栗”“平谷鲜桃”“沼山胡柚”“盐池滩羊”“黄松甸黑木耳”“枞阳媒鸭” 10件地理标志商标。 [7]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催生了扶贫项目,产生了显著的减贫效果。例如,位于蛟河市黄松甸镇的南顶子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152户中有51个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三分之一。自启动黑木耳产销扶贫项目以来,南顶子村贫困家庭每户实现收入约为5万元,村集体当年收取管理费约5万元。全村脱贫49户108人,脱贫率92.3%。此外,“黄松甸黑木耳”在蛟河市全市推广,仅种植黑木耳一项,带动全市贫困户2363户4791人摘下穷帽子、走上致富路,占全市脱贫总人数的53.8%。
  第二,形成了明显的品牌效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例如,地理标志“英山云雾茶”先后荣获“湖北十大名茶”“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等称号,英山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名茶)之乡”等称号。在湖北英山县,已有近12.6万茶农因种茶制茶销茶而脱贫致富。茶农人均茶叶收入0.6万元,茶产业精准扶贫带动10600户、 4万人增收脱贫,其中人均增收0.15万元。
  三是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例如,“紫阳富硒茶”成为紫阳县的支柱产业,有10万茶农因茶而致富。紫阳县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转而回家投身茶产业,这不仅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也间接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2016年,全县茶叶产量5863吨,实现茶叶产值8.8亿元,综合收入13.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46、12.8%和8%。
  当然,地理标志助力扶贫的典型案例并不限于以上这些。 2018年9月,在2018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中华商标协会发布了《 2018延安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其中也不乏一些著名地理标志,例如“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延川红枣”等,这些地理标志在当地的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地理标志助力扶贫政策性建议
  地理标志商标因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在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应当进一步将地理标志与“三农”相结合,进而推动贫困地区及早摘掉贫困的帽子。这里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首先,寻求地理标志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的增收和脱贫效应。目前,一些地方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还缺乏协调机制,并且对地理标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脱贫作用认识不够,因而对地理标志的支持还不够。使得当地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迟缓,进而可能出现“小而不精、大而不强”现象。因此,应当着重强化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引导工作与脱贫攻坚密切结合,进而提升地理标志助力扶贫和脱贫的效果。
  其次,建立地理标志价值评估机制,引导地理标志在脱贫致富方面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地理标志的价值评估有助于直观展现其品牌价值,并且客观的评价体系也能反过来引导地理标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8年9月,中华商标协会在2018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发布了《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该《标准》从超额经济效益、品牌效力和价值稳定力三个层面建立了地理标志的价值评价体系,为地理标志价值评估指明了方向。
  最后,建立地理标志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增强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地理标志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而非一种行政性的牌照,其自身价值以及在脱贫和富农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市场来实现。因此,应当防范个别地区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滞后出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而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选择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受消费者欢迎的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有助于其在脱贫致富方面形成可持续模式。

上篇:

下篇:

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华科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陇ICP备160016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备案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598号